一、选择对孩子成长最有利的方式
三周岁可以上幼儿园,只是针对大多数幼儿的心理发育水平来定的一个大致标准,但不代表三周岁必须上幼儿园。我发现周围人大都把这个概念理解错了,觉得三周岁了,到年龄了就应该入园,或者是人家都上了咱也应该上,不然就是不正常。
于是,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学校门口妈妈送孩子入园,孩子哭喊着不愿意去。
我认为,满三周岁就强制让孩子上学是很蠢的做法。孔子还说因材施教呢,意思是根据不同的学生,应该施以不同的教育方法。怎么到了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这个道理人们反倒不理解了呢?
如果周围有好的幼儿园,孩子也愿意去,在幼儿园里获得的乐趣大于在家里获得的,那么,让他上学自然是最好的选择。
但是,如果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找不到一个让自己满意的幼儿园,比如我们这边,幼儿园严重小学化,强迫孩子学习与年龄不特点不符的小学知识,严重阻碍孩子的身心发展,那么,这样的幼儿园当然不上了。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即使是在小学化了的幼儿园里,老师也可以很有爱心耐心,能理解孩子,课余时间给孩子举行好玩的活动,孩子能感受到关爱与乐趣,愿意去上幼儿园,那么这样也很好,关键是孩子的感觉。
总之,上幼儿园好还是不上幼儿园好,都要站在孩子的立场去选择,去决定。
二、是孩子不爱上幼儿园,还是家长不想让孩子去幼儿园?
有一种情况就是,孩子说不想去幼儿园,但是妈妈把他送到幼儿园走了之后,他又能在幼儿园里玩得很开心。
那么,他到底是想上幼儿园,还是不想上呢?
其实,这时问题可能不在老师身上,也不在孩子身上,而在家长身上。
孩子很敏感,能准确捕捉到父母的情绪并代为表达。比如妈妈看到孩子上幼儿园后,觉得孩子越来越大,离自己越来越远了,便会开始伤感。那孩子感知到妈妈的这个情绪后,便会拒绝上幼儿园,以试图满足妈妈想和自己共生的愿望。
所以,家长要明白,是孩子离不开自己,还是自己离不开孩子。
三、孩子上学上得好好地,突然说不想上学是怎么回事?
不管是孩子上小学也好,还是上幼儿园也好,某一天,他可能会突然很沮丧地说:“唉,明天我不去上学了。”
家长听到这话后,可能会感觉很焦虑,然后开始问,怎么了?为什么不想上学?在学校里受欺负了?
但有时,孩子只是表达一种心情而已,比如他昨天在学校和同桌怄气了,想到昨天的事,他感觉到有些烦闷,便发了这么一句牢骚,并不是真的不想上学。
这是,家长只要肯定他的感受就好,比如孩子说不想上学,你就回应他一句“哦,你明天不想上学”,然后孩子就会开始诉说“也不是不想上学,只是××太气人了”,接着开始发泄自己对同学的不河,然后等他说完,心情轻快了,他就会去上学了。
这就像郑说的那一句“TMD,烦都烦死了”,其实是一个意思,并不是要实行,只是一个发泄。
当然,也有一种可能是孩子在学校里真的受了欺负或虐待,家长要学会甄别区分。
四、不上幼儿园,到小学就衔接不上了吗?
我女儿七周岁的时候,才正式开始上学。那年春天,她进大班上了半年,等到下半年九月一号升学的时候,她就直接升到一年级了。
进了一年级之后,因为书上学的还是123,aoe之类的基础,所以她并不会比上过幼儿园的同学少学什么知识,反之,因为别人学过了,又学一遍,难免有疲乏感,而我女儿则新鲜得很,学得兴致勃勃。
一开始,她的成绩自然是不如人家,但后期成绩慢慢就上去了。
最重要的是,我女儿的学习热情没有被透支,她几乎是班里最积极的学生。拿画面来说,老师告诉同学们,放学后想画画的同学可以画副画,说是画得好的,可以贴在墙上展示。
我女儿听了,兴奋地画了五六张,想着,这张不过关还有那张呢,而因为没有强制要求,其他同学大部分连画都没画。
学习最重要的,其实不在于知识,而在于学习的热情,也就是内驱力。
五、不上幼儿园,没人玩会影响孩子的社交能力吗?
让孩子在家,我最担心的就是孩子的社交问题。
周围的孩子比她大的,比她小的都上学去了,没有人和她一起玩,我虽然在家里陪着她,但我终究替代不了小伙伴。
加上我本身是个偏内的人,我怕自己把孩子也感染成内向性格,为此我十分焦虑,于是在周六日,或别人家孩子放学后,我会带她去别人家里找那些小朋友玩,给她制造社交机会。
但女儿也感受到了我的焦虑,她在别的小朋友家里玩得也并不开心,并不放松,她好像意识到我认为她不社交不正常似的,她把自己视为有问题的了。
这样做不但对女儿没帮助,反而使她更不好了。
后来,我认识到,我担心女儿的社交问题,其实不题女儿的问题,题我自己的问题,我把我不能融入环境的焦虑,投射到女儿身上了。
于是,我放下对女儿社交生活的焦虑,放弃了之前做的种种努力,当我不再把她视为有问题时,她开始发展得很好,即使自己一个人玩的时间居多,当有朋友时,她也能很快地融入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