筒子楼是什么样的房子

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城里的人大都是挤在大杂院里和筒子楼里。那种筒子楼都是没有电梯的,四至五、六层高,一层四五六七家不等,那时不像现在一户几室几厅的。那时大都是一户一间房子,一家人就挤在一个屋子里,孩子大点了,就打吊铺。一层一个厨房,一层一个厕所,上厕所时排号,早晨做饭时也排号。

那时大杂院一般都是平房,一家一间至两间房,前边一个两三米宽的小院子。孩子小的时候,小院子里都盖上个小棚子,当个储藏室用,放点家用小物品什么的。等孩子长到十多岁了,大部分的家庭,都是把小院子,改造成了一间小卧室,供孩子们晚上睡觉。等孩子长成大人了,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若是单位再分不下来房子,那就把小卧室糊巴糊巴,或者是粉刷粉刷,就给孩子当婚房了。

我有一个姑姥在抚顺市露天区刘山街住,我姑姥爷在抚顺胜利矿下井,我有四个舅一个姨,最小的老舅比我大两岁。她家就是住的小区平房,是一间半房子,前边一个两、三米宽的小院,后边一个两米多宽的小院。后来我的舅舅们都大了,前后的小院子都盖成了子屋子,我大舅二舅就是在前后的小屋子里结的婚,等大舅二舅自己买房搬出去之后,三舅四舅又是在前后的的屋子里结的婚。

那时的城市人,也是住房紧张,那时候没有商品房,更没有现在的房地产公司了,那时候都是单位盖房子,再按职工的轻重缓急分房子,车间提名,工会审议,厂(矿)党书最后拍扳,最后才能分到急需的家庭里,有时也为分房子争的脸红脖子粗的。但那时候有个好处,房子不用花钱,单位是按需分配,属于单位的福利,是不是也挺幸福的?

唉,那也是一个时代的记忆,苦着并快乐着。别看我从小是在农村长大的,但我们家是下放户,我们家城里有亲戚,我们年年都有机会去城市住个十天半月的,所以对城里的一些情况,还是比较了解的。尤其是我长大了之后,我去城市的机会更多了,还去城里干过零工,所以,我对城市来说,打小就不陌生,也算是半个城市人吧。

© 版权声明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