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码检查”实行5个多月 商户:检查次数少了、效率高了

  如何在做好市场监督的前提下,更好服务企业,激发市场活力,北京市在这方面做出了大胆尝试。

  从今年7月1日开始,北京在全国率先启用了“一码检查”和“非现场监管”机制。现在,这个机制已实行了5个多月,它到底带来了哪些成效?

  在北京西城区的一家餐厅,记者跟随市场监督管理局对餐厅进行检查,执法人员首先通过北京市综合办公平台上的“综合监管e码查”小程序,扫描餐厅营业执照上的企业二维码。

  这个检查系统,汇集了全市49个部门、950个执法主体、2.6万余名执法人员的数据信息,实现了全市检查信息的可共享、可追溯。让执法单位的检查工作公开、透明、规范,每一项检查结果通过营业执照上的“二维码”关联在企业名下,企业也可随时通过“京通”小程序了解检查主体、检查内容和检查结果、整改意见。除此之外,在每次检查之前,执法部门都要在系统里提交检查计划,经审核批准后才前往现场检查,可以有效避免重复检查的问题。

  北京市西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月坛街道市场监管所工作人员 张艺琳:我们可以查看历史检查记录,方便后续的监督和管理,也可以减少对企业的打扰。

  “一码”破解检查扎堆 为企业减负

  “一码检查”除了让检查更规范、更透明外,它还有一套避免扎堆检查、重复检查的预警机制。

  总台记者 李伟:大型的商业综合体商户多、人流量大,同时有大量的特种设备和用电设施,比如像电梯、中央空调、锅炉等,这里往往会成为检查和监督的重点关注对象。

  检查人员介绍,如果同一天或者在一定周期内,对于一家商户、一个企业,频繁进行检查,扫码之后,会有重复检查预警。一旦出现这种提示,检查人员首先要在系统内进行检查项目的比对,如果预警的项目与本次检查的任务不一样,才可以继续关联检查任务。商场的物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从今年7月1日以后,相关部门的检查就明显少了。

  某商场物业负责人 赵世海:比如说以前一个月3次,现在可能一个月1次,发现问题之后也是帮扶到位,会形成一些书面的意见给我们,之后按照意见去落实就可以了。

  目前,北京市已建立了“无事不扰”企业体系,把信用好、风险低的10.5万家企业列为“无事不扰”企业,对这些企业的检查实行“无事不扰”政策。

  “一码检查”让政府监管不“乱码”

  “一码检查”的无事不扰、阻断机制,大大降低了各种检查对企业的打扰,那是不是会导致监管缺位,或者降低监管标准呢?

  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汇集着4万余家大小企业,为了更好地服务企业,让监管更科学、更精准,经开区综合执法局,将全区26个监管部门涉及的64个领域的检查事项,进行了标准化统筹,再引入人工智能算法进行整合,大大降低了检查次数,提高监管效率。

  北京市经开区综合执法局副局长 隋国勇:比如说这天有两家单位要对某公司进行检查,数字化系统平台上就会进行自动整合,将这个信息传达反馈到相关的部门,也就是把两个监管部门的检查事项、时间撮合到一起。对企业检查一次,降低对企业的打扰,同时我们的监管工作也不受影响。

  “一码检查”预警、阻断机制的背后,是相关政府部门“向前一步、超前统筹”工作的支撑,也是创新管理办法带来的新变化。

  某企业工作人员 孙静雨:现在几个领域会做一个综合的执法检查,大大减少了我们迎检的压力,也提高了检查的效率。

  据了解,实施“一码检查”近半年来,北京对全市6200余个检查事项进行了标准化管理,经提示对企业减少了6300余次的现场检查。

  北京市场监督管理局综合监管体系建设处副处长 范磊: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干扰的同时,要能够精准发现问题和潜在的隐患,确保咱们首都的相应的安全和稳定。

  (央视新闻客户端 总台记者 许梦哲 李伟 危家煦)

© 版权声明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