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空间“焕活”名人IP 游客“深”临其境

  济南12月17日电 题:城市文化空间“焕活”名人IP 游客“深”临其境

  记者 赵晓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冬日暖阳倾泻小院,一群学生在济南老舍旧居诵读着《济南的冬天》,盼着雪花覆盖远山。

  “响晴的天、温暖的光,这里与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情景相映。”参加“冬读响晴”读书会的学生任晟玮说,老舍旧居读老舍,更有氛围感。

12月初,济南老舍旧居举办“冬读响晴”读书会,学生们现场诵读《济南的冬天》。赵晓 摄

  济南是老舍的“第二故乡”,他在旧居写下《大明湖》《猫城记》等百余篇名作。老舍旧居资深讲解员刘巧梅介绍,今年6月,旧居完成改造,陆续开展读书会、话剧表演、围炉煮茶、非遗手工体验等文化活动,带人们重返老舍文学“现场”。

  “瞄准年轻客群,我们引入‘网红’书店,推出老舍文创IP,把小院打造成集作家书店、文化展览、主题文创等多业态为一体的沉浸式文化艺术空间。”刘巧梅说,很多学生走进院内,会忍不住放慢脚步,背诵老舍经典名篇,“在地”感受他创作时的所思所想。

  “我喜欢读老舍的《茶馆》《济南的冬天》,到老舍旧居走走,仿佛回到他生活的年代。”来自潍坊的高中生邵景腾对记者说,原以为老舍旧居以展陈文献资料为主,参观后发现这里有很多新花样,可以集章打卡、选购文创、制作拓印,成了老舍文化“体验场”。

  与老舍旧居紧邻的济南上新街拥有百年历史,南北不过四五百米的长度,集中分布了12处名人故居。公开规划显示,上新街片区将引入文创、国乐、非遗手作和老字号等,形成一条“沉浸式体验”的艺术文化街区。分布其间的名人故居将丰富业态和功能,以鲜活新潮的姿态“链接”青年。

今年8月,济南上新街112号院完成修缮,展露新颜。刚永超 摄

  “我们在保留名人故居历史原貌的基础上,加固修缮硬件设施,同时将结合名人的研究领域,升级内部空间和业态。”上新街改造工程建设单位负责人房观飞在受访时说,以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家方荣翔的故居为例,未来计划与山东省京剧院合作,打造演艺剧场。

  “对于名人故居这类历史文化遗址,年轻人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参观和被动听讲解,而是想有更多参与感、互动感。”中国旅游改革发展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孙小荣认为,名人故居不应只是一个“静态空间”,而是要成为“活态场域”,满足游客“深度游历”的需求。

  在山东淄博蒲松龄纪念馆,游客和研学团体络绎不绝地走进聊斋主题VR沉浸式体验空间。

游客在淄博蒲松龄纪念馆体验“VR阅读”。孙丽莉 摄

  “我们开辟了‘四面屏’裸眼沉浸区和VR阅读树幻境体验区,以《罗刹海市》《聂小倩》等聊斋故事为创作原型,推出全景影片。”蒲松龄纪念馆宣教文创科负责人孙丽莉告诉记者,借助5G、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纪念馆更立体形象地挖掘展示聊斋文化,引众多蒲松龄后世“知音”、《聊斋志异》书迷“深”临其境。

  孙丽莉透露,今年年底,蒲松龄纪念馆与高校签约合作,将利用蒲松龄和聊斋文化IP,开展文创设计比赛、文创产品开发,吸引年轻目光。

  “名人故居+展览”“名人故居+文创”“名人故居+书店”……山东作为文化大省,历史名人资源丰厚,散落分布的故居、纪念馆深耕名人IP,营造沉浸式场景和空间,激发年轻一代的探知欲。

  孙小荣建议,名人故居在活化利用的过程中,要打破“孤岛”,与周边环境相融合,有机整合名人的故城、故事、故情,同时平衡好文化体验与商业经营,以主题化、场景化、数智化手段,创造“小而美、美而精”的业态。“让名人‘来到’当下、今人‘回到’过去,相互对话。”

  在山东建筑大学齐鲁建筑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姜波看来,名人故居告别单一的资料保存和展陈,通过文旅融合创造新场景、新业态,渐成一种流行趋势。在这个过程中,各地应把名人的生平、社会文化影响研究透彻,把活化利用的重点放在名人文化资源的挖掘、阐释和传承上,避免过度商业化。(完)

© 版权声明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