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节的文化内涵 中和节的具体设置

  导读:二月初一是仲春之始,百花次第开放,桃红柳绿,草木欣欣,真正的春天已经来临,人们要投入紧张的春耕了,所以这时很值得设一个节日标志一下,于是“中和节”应时而生。那么,中和节的文化内涵是什么?中和节的具体设置是怎样的呢?想知道就来瞧瞧小编的介绍吧。

  中和节的文化内涵

  中和节是中华传统节日之一,最早出现在唐代,唐德宗李适于贞元五年定农历二月一日为“中和节”。中和节以祈求昌盛、重农务本、警示忠直为主要的文化内涵,但自唐朝之后,中和节便有所衰落,至明清之时甚至被“春龙节”所替代。结合唐德宗时期的时代背景,在前人研究整理中和节的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认为“中和节”的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与《中庸》中的“中和”思想应有内在一致性,深入挖掘这一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对节日研究的相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中和节于唐贞元五年即公元789年始立,其时大唐王朝已历经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辉煌,从“安史之乱”后开始由盛转衰。“安史之乱”致使唐玄宗仓皇出逃,长安、洛阳两都陷落,李唐王朝的宗亲、官员遭受屠戮、民不聊生。经此一役,之后唐肃宗李亨虽收复两京、平定了叛乱,但皇室威严、朝廷威信已经严重下降,且唐朝在地方设立的节度使对军队掌控力较高,一度出现地方将领“拥兵自重”的情况。多年的战乱、骤降的国力等使得唐人“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与豪迈不复往昔。

  “安史之乱”后,历经肃宗、代宗吸取玄宗的教训,励精图治,至德宗时期,唐朝的政治局面相对来说较为稳定、藩镇割据的情况也有所缓和,国力民力也有所恢复。基于此,唐德宗时期一度出现唐朝中兴的迹象。唐德宗李适承祖父、父亲,肃宗、代宗之基业,想要有所作为,重新实现大唐王朝的复兴。要实现大唐王朝的复兴首先要重新唤醒民众的精神,重振大唐雄风。唐德宗从依循历朝历代多有设节日的做法、中和节的具体设置以及节日目的等三方面颁布诏令,设立中和节。

  龙

  在中和节的设立和实现过程中,时任宰辅李泌的作用不可忽视。李泌自幼聪颖,有神童的美誉,在唐玄宗开元十六年时便获得玄宗李隆基的赏识,“令其待诏翰林,为东宫属官”。后杨国忠嫉贤妒能,李泌愤而归隐。安史之乱爆发后,肃宗李亨又请李泌协助自己平定叛乱。后遭李林甫排挤,李泌再度归隐。唐代宗即位后再度请李泌出山,及至唐德宗时李泌已是四朝元老,可谓德高望重。纵观李泌一生,经历了大唐王朝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由盛转衰的巨大转折,因此李泌宦海浮沉一世,也希望实现大唐王朝的复兴这一政治理想。德宗一经提出设立中和节想要先从精神上唤醒民众,李泌便给出了具体的方案。宋人曾慥在《类说》中引李繁的《邺侯家传》有记载:

  德宗曰:“前代三九皆有公会,而上巳与寒食往往同时,来年合是三月二日寒食,乃春无公会矣。欲于二月创置一节,何日而可?”

  泌曰:“二月十五日以后虽是花时,与寒食相值,又近晦日,以晦为节,非佳名色。二月一日,正是桃李开时,请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其日赐大臣方镇勋戚尺,谓之裁度。令人家以青囊盛百谷果实相问遗,谓之献生子。酝酒,谓之宜春酒。村闾祭句芒神,祈谷,百僚进农书,以示务本。”

  上大悦,即令行之,并与上巳、重阳谓之三令节,中外皆赐钱,寻胜宴会。

  从上述记载中可以看出,唐德宗想要在农历二月创置新的节日,宰相李泌认为二月十五之后虽然是百花盛开之时,但却正值寒食期间又靠近晦日,而“晦日”并不是很好的节日名称。因此对于中和节的日期提议为“桃李开时”的农历二月一日。从“赐尺、献生子、酿宜春酒、祭句芒神、祈谷、进农书”等节俗可以概括出唐代中和节有记载可循的文化内涵主要有三方面:一曰节日庆赏;二曰重农务本;三曰警示忠直。

  结语:以上是小编整理的“中和节的文化内涵,中和节的具体设置”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 版权声明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