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府是怎样过年的 孔府过年的方式

  导读:“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广义的春节包括年前和年后两个时段,狭义的春节指正月初一。不管是什么时候的过年,我国都尤为重视,那么孔府是怎样过年的?孔府过年的方式有哪些呢?想知道就来瞧瞧小编的介绍吧。

  孔府是怎样过年的

  孔府是孔子后裔长子长孙的住宅和府第,被称为“天下第一家”的孔府是怎样过年的呢?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我拜访了第七十七代衍圣公孔德成先生的胞姐,孔德懋先生。在孔老“仁理斋”的书房里,老人陷入了深深的回忆,她说:

  过去在孔府,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要算过年了。年前祭灶在孔府也很特别。一般百姓家对灶王爷恭敬而虔诚,而孔府里的人们是瞧不起灶王爷的,认为灶王爷的地位远不如衍圣公高,财势远不如衍圣公大。所以孔府的主人不能亲自祭灶,只由当差的去祭。

  灶王爷所在的房子也可怜得很。他的神位不配供在孔府的厨房里,只贴在一小间多年不用的柴火间,烟熏火燎,墙壁乌黑,而且布满蜘蛛丝、灰尘。每年祭灶时常由一名当差的去祭,那仪式倒也热闹,总有七八个吹鼓手在前面吹吹打打,司垫提着跪垫伺候,还有一些小当差的捧着供品之类跟随。在祭祀的时候,那当差的,好像是命令式地嘱咐几句,并不祈祷什么,因为“圣人自有天保佑”,灶王爷是无能为力的。但是到了我们那个时候,已经不大讲究这些了,只图热闹,好玩,小弟就亲自去祭过灶,由仆人刘三元跟着,还有好多当差的。

  腊八那天喝腊八粥也是件挺麻烦的事,平时仆人们都自己回家吃饭,这天全都在府里喝粥,还要给十二府的本家们送,还要给祖先牌位上供,给佛爷上供,所以要安排好多人熬粥,“户人”中的烧火户这天也专来烧火。支起大锅,熬出粥来盛在大缸里,摆很多缸。腊八粥分两种:一种是粗的,给当差的,放大米、肉片、白菜、豆腐之类,喝粥时一人还给一斤馍馍。还有一种是细的,内宅、十二府以及上供用,这种很讲究,薏米仁、桂元、莲子、百合、栗子、红枣、红豇豆、粳米等等熬成,粥面上还放上“粥果”,做“粥果”很费功夫,比如山里红吧,就把山里红刻成透空花篮放在粥面上,我们每次喝腊八粥,总是舍不得吃粥果,要欣赏很长时间。

  上供也是挺麻烦的事,就拿佛堂楼来说,大大小小有成千上万尊佛:关公、玉皇大帝、观音菩萨、弥陀佛、送子娘娘什么都有,好像所有的佛都集中在一起了,每个佛爷面前一碗粥,光盛要盛半天,上完供还要再倒回盆里。这上供的粥就归管佛堂楼的当差所有了。我记得他姓陈,在我十来岁时他也学聪明了,改变了上供的方法,端来一大盆粥往佛堂楼中间一放,意思就是让所有的佛共用一盆,摆完了以后,这盆粥就由他端回家了。我看了好几次他这样上供,觉得他这个想法很新鲜好玩,管事人也不加制止,好像也默许了。

  一过腊八就大忙起来,准备过年了。扫房、搭彩棚、铺红毯、换椅垫、宫灯、“蒸壮”……“蒸壮”就是蒸各种馒头、包子、糕饼。孔府所有的厨房,三个班的人全都来,“烧火户”还来专烧火,都在内宅里,白天黑夜地忙。光是馒头蒸出来存放到大缸里就摆满好多间大屋子,馒头也分各式各样,大到半斤多一个,小到一两面蒸两三个,各有各的用途,有上供的,人吃的,普通饭的,酒席上的……区别很细。我们非常喜欢那种充满人声笑语,热热闹闹的欢乐气氛。那些天,一放学就赶忙回来,哪里也不去,就在家看“蒸壮”。

  我们这时也很忙,每天都要大量写对子,快过年时求字的人特别多,除了亲友,孔府当差的也求字,我也给小弟代笔,我俩每人每天都要写十来副,有时我俩忙不过来,就由书房先生代笔。

  过年

  蒸完壮,这些内宅的当差老妈妈们一人赏一篮子馍馍、年糕、包子等蒸食。到了年三十又都集中在内宅整夜包饺子,孔府里到处都点着大玻璃穗子灯、牛角宫灯、大红蜡烛,立地大仙鹤铜炉里燃着檀香末,地上铺着红地毯,院里搭着彩棚,拉起五颜六色的彩带,我们姐弟三人午饭后去报本堂行礼,晚饭后去祖庙辞岁,还要拜报本堂,回来后就跑出跑进地玩,实在累了才去睡觉,到两三点钟又被叫起来拜天地神,这也是孔府独有的规矩,在前上房院子里用席子搭起“天地楼”,朝各个方向(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摆好多张桌子,桌上摆着各种神的牌位,正中间那张桌子是天地神,但各种神的位置每年都要变换,要现查皇历确定位置。我们睡得迷迷糊糊被叫起来,朝这许多牌位不断地磕头,总要磕一大阵子才能磕完。

  在前上房院里除了搭起“天地楼”供各种神位以外,还要立“朝天竿”点“天灯”,竖起一根很高的大杆子,像个大旗杆,顶端挂一盏大玻璃灯,日夜不灭,要点半月之久,因为高,曲阜全城都可以看到。

  年三十晚上大人们要给我们三个人“压岁钱”,装在红纸袋里,写上长命百岁,放在枕边,还要在我们每个人的景泰蓝食盒里放上用黏米面做的如意,小柿子,橘子等食品,大年初一,我们一醒来不许说话,先要用手摸摸这些东西,起床后又要去拜庙、拜祠堂,大年初一这天,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整天磕头,从清早开始,孔府的五百多名仆人分批进来拜年,这是他们一年中惟一的一次机会进内宅。继母陶氏坐在前上房堂屋的太师椅上,小弟和我站在旁边,孔府里的,还有孔林、孔庙、马号、柴火园、各处奉卫队等等,一批一批地进来磕头,有的还要发赏钱——红纸做的小荷包里装几百个小铜子。前一批磕完头迅速退出,下一批又进来,磕不完的头,说不完的吉利话,就这样要折腾好久,好不容易仆人们拜完年了,十二府的本家们又开始来了,于是又是长时间地磕头,说吉利话。除了本家们来孔府拜年外,我们也要出去拜年,自从我十三岁,小弟十一岁那年,大姐出嫁以后,每次外出拜年就是我和小弟两人了。我们常是该拜的还没拜完,就开学了,只好每天放学以后再继续去拜。

  从初一开始,连续多日,孔府门前直到鼓楼门,每天上午有集市叫“鼓楼门会”,很热闹,除了卖各种东西的,还有杂耍、洋琴、评书、打拳卖艺。我们每天都要去看这些表演,从不放过一次机会。

  鼓楼门会是在上午,每到下午还有“龙灯会”,曲阜当地,民间很流行耍龙灯,跑旱船,踩高跷,耍狮子,几乎各村都在过年期间组织这类活动,不管哪个村子的龙灯都要到孔府里来要,孔府里的龙灯会总是不断。地点在二门里的大堂前面,村民和孔府外的人都涌进来看,这对我们来说是一年中能够看见农民的一次机会。但为了怕挤着我们,规定我们姐弟不能夹在人群中,只能坐在大堂的暖阁里远远地向外面看,不能出大堂。

  耍龙灯时,孔府当差的和“花炮户”还要放焰火,焰火制作得很精致,五颜六色,在高空中变幻出各种花朵。孔府里有两套十八罗汉的头形面具,龙、虎、仙鹤、大肚子弥陀佛、小孩……也都由当差的出来耍。

  大姐稍长大些时,她也想耍龙灯,我们都积极鼓动她去,她饰那个拿狮子头的,好多农民都笑着说:“孔府大小姐耍狮子了。”我们三人都觉得异常高兴。

  过年期间还有一次机会我们可以看到农民,就是在曲阜北门外孔林前的“林门会”,又叫“花市”。在长长的神道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颇为热闹。曲阜的纸花、绒花很有名,差不多家家都作为一种副业,远销到济南、北京等地。有人戴的,上供的(插在供品上),各种插瓶的,五颜六色艳丽夺目,我们姐弟每年都要逛一次花市,但并不买,当差的已经替我们买了许多箱,放在孔府内。我们只是坐在轿子里向外看,在花市转一圈就回来。我们坐在轿里与其说看花,不如说是看人,平时与外面隔绝,非常想知道外面是什么样子,那些不是“圣人”后裔的农民衣着打扮,举止言谈,总是成为我们回来后兴奋地谈论的话题。

  在我结婚以后,离开家乡,到过许多繁华的大城市,每到过年我总要想起家乡那些充满乡土气的质朴而热烈的场面,大城市里那富丽堂皇的剧场,造诣很高的艺术家的表演虽然好,但总不及它们亲切。

  1981年,我在女儿的帮助下完成了《孔府内宅轶事》一书,就是现在送给您的这一本。如今我和小弟德成都已是耄耋的老人了,我们共同的心愿是盼望祖国早日统一,我们共同携手回故乡,在曲阜孔林的祖墓前,暮年把酒拜祀天,心心相印祭祖先。

  结语:以上是小编整理的“孔府是怎样过年的,孔府过年的方式”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 版权声明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